新闻中心

天然气是中国发展非煤能源的首选

超级管理员 2015-11-13 14:10:45

中国一直坚持以国内资源为主满足能源需求的能源安全战略。长期以来,国内能源资源满足能源需求的90%以上。这是在对国内煤炭资源可以支持中国经济长期能源需求的假定之上的。然而,依赖国内资源保障能源供给的难度越来越大。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8年,中国成为煤炭净进口国,天然气消费中进口的比例也越来越高。

    未来中国能源结构中,国内资源能否继续支持中国能源需求?这一问题已经主要集中在煤炭资源上。目前,中国煤炭资源的储采比只有31年(2013年数据),而美国为266年,俄罗斯为452年,印度为100年。而且,中国的煤炭资源普遍埋藏较深,而埋藏超过1500米的资源已经不具备开采价值。尽管有人说,中国在新疆地区还有大量的煤炭资源可以利用,但是这一运输成本是巨大的,而且长期运输本身就会消耗大量的能源。

    维护煤炭作为主体能源的做法有悖于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对煤炭资源的依赖,尽管维持了中国较低的能源价格,对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竞争力有所贡献,但是,这是因为没有把煤炭能源所包含的各种外部成本考虑进去。如果计上各种环境损失、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破坏、矿难等社会成本,我们为这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付出了巨大代价。2012年3月,国家电监会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一份某环保组织的报告,认为中国十大发电集团的耗煤量总和占了全国煤炭总产量的1/5,其一年耗煤所造成的环境损失高达870亿元人民币。以2011年火力发电量计算,相当于燃煤发电每度电的环境成本为0.0185元。不过,这一数据很有可能低估了燃煤发电的环境成本,因为它没有计算间接损失。比如,2002年发布的“两控区”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十五”计划承认,每年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100亿元。而酸雨的主要来源就是煤炭燃烧。这一数据只包括了酸雨的直接经济损失,没有包括生态恶化的间接和长期损失。除二氧化硫排放引起的酸雨污染外,我国以燃煤为主体的能源结构还带来了氮氧化物排放、烟尘排放、水资源损失、辐射污染、地质沉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以及健康损害、职业病、矿难等社会问题。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日本提议建设俄日天然气管道